「一带一路 天下知音」知音文化与古琴艺术研究(中篇)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4048次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北京

        作者:钟生华   知音文化研究学者
       


       

        图  清代古琴台原貌
       

        前言:「一带一路 天下知音」百期专栏海内外同时推出。话说,在东方中国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及典籍广为流传。相传公元前584年,伯牙与钟子期在古汉阳遇见,知音相惜,并以琴会友。后子期亡故,伯牙悲痛摔琴从此谢知音。西方的西班牙也有“知音”故事。画家毕加索来往于阿里亚斯的理发店,与理发师阿里亚斯成为知已,情谊长达26年。毕加索亡故后,阿里亚斯将毕加索画作全部捐给西班牙政府。“知音”是全人类共同的真情。“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与各国往来的经贸之路,更是与各国文化交流“知音”之路。中国艺术鉴赏网及二十个官网平台同步推出百期专栏,共同谱写“天下知音”的华彩乐章,展示全世界“知音”的传说、古迹、摄影、书画、诗词及非遗等,投稿邮箱:chinaysjsw@126.com。
       




       

        图  青年艺术家范薇弹奏《流水》
       

        (接上篇)知音故事也为中国古代文论注入了深刻的思想理念,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借知音故事阐发了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的这句千古之叹,为知音文化增添了新的表述。

        先秦诸子文本的知音故事传承到明代获得了重大发展,冯梦龙在楚地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白话小说,以完整的情节,使知音故事得以雅俗共知,流传久远。

        这个文学版的知音故事将钟子期的身份改作隐居山林的樵夫,又为伯牙添加“俞”姓,民间由此称“俞伯牙”。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知音故事大都来自于文学版本。当今一些学者(如钱文忠、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知音故事称俞伯牙往往被指责出现硬伤,但若讲的是文学版并无错。

        朱自清、叶嘉莹等文学大家也这么称。冯梦龙小说收入《警世通言》和《今古奇观》,成为明清以来民间故事和戏曲、曲艺创作所推崇的题材,古老的汉剧有《听琴板琴》,京剧有《马鞍山》,北京的京韵大鼓有《高山流水》,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曲目,均源于冯梦龙小说。这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名著,十九世纪已流播海外,有英、法、德、俄日多种译文。日本文化和宗教界思想家池田大作在20世纪末与中国金庸进行《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对话时,开篇就说:“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其所引用的诗句,就出自冯梦龙小说,他以对知音故事的熟悉,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敬。

        冯梦龙小说将知音故事的发生地确定在汉阳是有历史文献为依据的。东汉末的著名文献学者高诱在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作注时,已考定“伯牙钟子期悉为楚人”,钟子期乃“楚人钟仪之族”。

        钟仪是《左传》记载的古琴家,由楚庄王任命为郧公,在战场上被郑国所俘献给晋国,囚禁在军府,两年后晋候视察军府,见到戴南冠的钟仪,得知是楚囚,即命令放出钟仪,召见并慰问,听钟仪自称伶人,又命其弹琴,钟仪操琴为楚曲,竟感动晋国君臣,决定释放钟仪归楚,以示和解,由此促成了晋楚两国交相聘问修好媾和,成为春秋时期音乐交流促和平的枢纽性事件。古汉阳在春秋时期属郧国、郧县,因而知音故事发生在古汉阳是有史可寻的,冯梦龙小说也明确将晋楚修聘交好作为伯牙钟子期相遇的历史背景。

        传承千年的汉阳古琴台,已成为知音文化与古琴艺术的文物标志,象征中华民族千古韵事,代表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

        汉阳是钟子期的故乡,伟大的知音故事令汉阳与音乐结缘,楚地先民将知音故事奉为城镇之魂,早在1500年前就筑有琴台,以纪念楚地先贤钟子期和伯牙。公元六世纪初,一位年轻的诗人随父驻军汉阳时写下了一首《登琴台诗》,这首诗收录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初学记》两部文献中,这位诗人就是梁简文帝萧纲。由此可证明,在琅琊榜那个时代,琴台已是汉阳地区的文物古迹了。
       


       

        图  古琴台琴馆
       

        千余年来,琴台屡遭毁屡又重建,现在的汉阳古琴台基本上保存了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重修汉上琴台的形制风貌。琴台在解放前已破败不堪,马一浮先生1940年过汉阳时写下了“河叟山公俱不见,汉阳空忆伯牙琴”的诗句。新中国建立后,古琴台多次修复,重要文物得以保存。1980年代,饶宗颐先生登琴台写下《琴台铭》。饶宗颐是中华文化巨匠,也是善操古琴的琴学大家,他最早将知音故事纳入楚学琴学研究中,并有多首古琴知音的抒怀诗作,他最看重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寄予着复兴中华文化的深意。

        汉阳古琴台是知音文化与古琴艺术的文物标志。以研究楚史楚文化著称的已故历史学家张正明先生(1928-2006)在1987年出版的《楚文化史》中阐述了这个标志的意义:“今武汉市汉阳区内,龟山西麓有檐牙高啄的琴台,是后人为追念钟子期和伯牙而筑。高山流水,知音佳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韵事了。”2006年,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和中奥建交35年,中国与奥地利联合发行《古琴与钢琴 》邮票,并于同一时刻在钟子期故乡的汉阳古琴台和莫扎特故乡阿尔斯堡举行首发仪式,中央电视台在当日的新闻联播中报导了这一国际文化交流事件,并向世界介绍:“古琴邮票的图案为汉阳古琴台,代表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待续)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