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重彩艺术须把握住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 来源:艺术鉴赏网       点击:5185次
    •   来源:艺术鉴赏网

        作者:王合多   重彩艺术沙龙主持     杨耀洲    艺术鉴赏网全国艺术委员会主任
       


       

        居中者为周韶华先生,居左为王合多 ,居右者为杨耀洲
       

        周韶华,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 先后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俯仰天地——周韶华”等画展。出版文集《抱一集》《面向新世纪》《大河寻源》《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以及出版《大河寻源画集》《周韶华画选》《周韶华六十年艺术探索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周韶华》《周韶华梦溯仰韶画集》《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荆楚狂歌 周韶华画集》《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周韶华全集》等个人画集十余种。
       


       

        周韶华《感受仰韶》 纸本水墨 69.5×68.5cm 2002
       

        王合多:周老师,我们在1995年成立个《写意重彩画》群体,现在感觉重彩艺术仅仅是“写意”就太狭义了,欲将重彩艺术外延扩大一点,边界再模糊一些!我们把重彩艺术归纳了几个要素:“色彩为主导+当代意识+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就是:中国文脉,艺脉)。我们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请教周老师,听听您的高见!

        周韶华先生:当代世界艺术都显现出跨国漂移、跨界漂移的迹象,重彩艺术也不例外。重彩艺术也不仅是个色彩问题,当然它的母语是色彩。中国历史上本来是重视色彩的,特别是唐代,可以说当时是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因为盛唐时期的整个精神状态是满怀自信,非常执着的,呈现金碧辉煌的色彩。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山水都是金碧色彩。用石青、石绿和全色朱砂这些非常华贵的颜色,颜色特别响亮。

        我们现在看到的敦煌壁艺术,唐代的墓画,色彩经过一千多年了,还是金碧辉煌的。但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时候的文人仕途无门,有的信佛,有的尊道。诗人王维提出一个理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

        此论一出,就像亮出一面反色彩的旗帜,文人画家就打着这个旗号就开始从色彩里面分离出来。到宋代文人画兴起,反叛色彩,有增无减,到了元代更加崇拜王维的理论,认为画道之中最高尚的就是“水墨”,水墨画就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

        这时,在文人画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色彩了。到了明代吴门四家时候的仇英,他画的小青绿山水,只保留了淡淡的色彩,小青绿画的都很轻薄,不像以前那么凝重了。到了清“四王”完全都是反色彩的。只有恽南田画淡彩小写意。
       


       

        周韶华《火焰山上下》 纸本水墨 178×96cm 2006
       

        我在八十年代曾经说过:“中国画引入色彩,很可能会引起中国画的一场革命”。我就是主张引进色彩。从西方绘画,从我国古代绘画以及民间艺术看,大家都知道色彩是很明快响亮的。因为,每一个民族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心态是光明、辉煌、灿烂、雍容华贵的。色彩不仅有时代性,而且赏心悦目,表达情感很丰富。

        举西方的例子:印象派认识了光色彩,诱发了色彩的一次革命,认识到光色彩的变化,甚至走到一个极端。一个草垛或者一个教堂,从早晨太阳升起来,一直到晚上太阳落地的瞬间,变化都跟着光的变化来画。光色彩的绘画色彩丰富的简直不得了。以前认识的固有色彩,对象本身是什么色就是什么色彩,实际上懂得了光学以后,色彩的变化是根据光的变化而变化的。

        最早在十五世纪时候,伦勃朗的作品中脸部都有高光,他是怎么发现的呢?荷兰有很多风车和风车。房子房顶漏了一个洞,阳光从漏洞射到老奶奶的头上,头上就是一束高光,高光渐渐向四周淡化,所以中间层次正好挤出一个视觉中心,形成一个亮点。在固有色的基础上他初步看到了光色彩,认识到了高光。但是他还没有认识到反射光,光干扰,折射光。

        光的发现对印象派的影响很大。但是,后印象派认为,早期印象派的老前辈们做了自然的奴隶,他们只是去研究了自然光对色彩引起的变化,忘记了创作主体的情感色彩。因为绘画主要还是表现主体的情感色彩,这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局限在自然光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自然光他们是充分吸收了。
       


       

        王合多《重彩静物花卉》系列50X50 cm2019
       

        像梵高,他对光色彩的认知是非常充分的,他自己精神上很受压抑,很受痛苦。他誓言:我一定把我的爱奉献给大众欣赏,我不能把我的痛苦表现在我的绘画艺术当中,我的画面里面应该是充满了光明,充满了色彩。所以他的色彩很鲜亮。但是,这是它的主观情感色彩。包括塞尚,高更,马蒂斯。色彩到了现代派以后。他们讲究视觉冲击力、强烈的色彩的冲击。就是说,每一次绘画的进化,都是在色彩上实现的。

        西方绘画艺术近二百年,从印象派产生以后,色彩的变化引起西方绘画的变革,发展和进步。进步的主要条件就是色彩。因为色彩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色彩是西方绘画的本体语言,绝对不能忽视了色彩。以前,我们说中国画,只讲究笔墨,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本体语言,但它牺牲了色彩,是一大缺失。

        过去中国画只是讲线结构,创造了特有的写意文化。线不单可以表达物体的空间界限。也可以界定形体的边界。而且,这个线已经到了能表现生命形态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这个功劳还应该想到中国的毛笔,讲重彩艺术时不应该忘记这个根本。

        古人最早就认识到 “水墨丹青”。丹青就是色彩,水,墨、丹、青四合一就是中国画完整的形式语言。分开论,水和色是非常重要的。水的变化多丰富,“元气淋漓障犹湿”,这是杜甫讲水墨丹青问题时提到的。说明中国画首先讲的是气,气和水的关系很大,没有水,气也表现不出来。没有水怎会有气,没有气中国画算什么?所以说,水在中国画里面起的作用很大。不用水,是一大损失,水还帮助墨和色产生变化,没有水,那个画就是没有生命的死结。
       


       

        王合多《重彩静物花卉》系列50X50 cm2019
       

        在绘画当中焦墨也是一个要素,光知道墨分五色,不懂得焦墨,就没有办法把苍劲老辣表现出来。元气淋漓实际上是一幅画的生命,是笔墨的灵魂。笔墨离开了元气淋漓那有生命呢?这是个死扣,你用焦墨画来画去,不就等于是拿着毛笔在那里画素描吗?

        我在《论意象造境》这本书里面,专门用了很大一段来讲用“水”,又专门用很大一段来讲“色彩”。一张画用水和色构成情调,情调很重要。情调实际上就像是一乐曲的调子,好像是一个乐章,一个交响乐。其实,古人早就把音乐对绘画的作用做出了描述和表达!只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些重视不够。中国京戏的“言派唱法”,非常懂得四声,所以他唱的好,他的道白也好,很讲究音律节奏。那唱出来的味道,说出来的道白都是抑扬顿挫,非常讲究音节声调,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杨耀洲:周老师把音乐用到绘画里面了,讲究节奏。
       


       

        杨耀洲《向日葵》80x80cm 2016
       

        周韶华先生:墨色讲调子。线条块面讲节奏,绘里面有调子,就是一个音乐盲区。一幅大画就像一个交响乐。每幅画都应有调子,绘画不懂得声律,就画不出情调,不能对中国画的理解还是太浅薄了,没有传情,没有调子那是不行的。说到重彩艺术问题,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个界限,就是必须把握住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现在很多画重彩的,画工笔画的差不多都走到东洋画里面去了,失却了中国人文精神,是作者对主体文化缺失的表现。中国画如无中国精神算什么中国艺术,画它有何意义?

        王合多:那就是学“日本岩彩画”。

        周韶华先生:一些日本画流于媚俗。日本的东山魁夷的画就非常讲究色彩,他在日本被称为画圣。他就是用的矿物颜料,专门有人给他加工制作矿物颜料,比方说白色有的他是要它发光的,晚上看着是有光的。有的地方要沉着,就不要它发光。发不发光是由物质材料来决定的!发光的是石英石和云母成分。贝壳磨成的就不是很发光,是很沉着的。过一定的时候它就会发暗。有的颜色他几乎就不调色的,直接用,很讲究。我曾经看到福建有两个青年人,他们专门到野外去采集泥土和石头来制作绘画颜料,画的很好,画的美的不得了。所以色彩不要简单化,不同的质量产生不同的质感。

        王合多、杨耀洲:周老师研究的还有象征性的色彩,您的《向日葵》就是注重主观性的色彩,比如《黄河魂》更注重了色彩的变化,就属于客观和主观的结合体,比较有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周韶华先生:色彩用的时候,有时候要夸张给别人看,其它的色彩要叫它依次地暗下来,不要跟主色调争夺,不能平分秋色,色彩不能平分。一个画要有它的亮点,它的高光。“高光”在一个乐章里它是小号,小号它要响亮,它的声音要独立出来,但是,整个乐章都是小号,就完了,就无所为有高音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高音,它是一个点。它不是面,面是圆号,是混声。
       


       

        杨耀洲《唐三彩》80x60cm2001
       

        王合多:周老师讲的很深刻,节奏感,高潮,主体,突出重点,其它的都是为了主体服务。我们最近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继续研究重彩艺术问题。刚才听了周老师一番话,我们有信心了,我们还是要弄些选题来研究,研究重彩艺术“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在今天是什么一个状态。

        周韶华先生:希望重彩艺术要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艺术鉴赏网编辑:刘梅(北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