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文化之二:古代造像承载传播化育民众目的

  • 来源:艺术鉴赏网       点击:4937次
    •   来源:艺术鉴赏网

        作者:李冰 著名雕塑家
       


       

        宝顶山卧佛 宋代
       

        佛教造像中无论是摩崖石刻群雕大场景、单窟独龛组合还是单体小品,绝大部分包含了众多的艺术造型方式,其中有绘画、浮雕、圆雕以及介于这三类之间的过渡类型。
       


       

        媚态观音 宋初 大足北山
       

        造型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浑然天成,其背后的原因往往并不是艺术造型的本身,而更多是为传播、宣教、化育为目的下的产物。
       


       

        “父母恩重经”宝顶石刻
       

        大场景摩崖石刻自然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艺术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表现的题材内容的丰富性,自然就会涉及到更多的场面以及各个角色等。如何组合这些人物事件就成为古代造像者必须考虑的画面构图了。
       


       

        九龙灌顶 大足石刻
       

        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论著中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描述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
       


       

        大足宝顶石刻,圆觉道场
       

        大足宝顶山佛湾的题材内容众多包含了: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父母恩重经”、“十大明王”等。若无整体的规划经营,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处理,造像尺度大小对比等,场面就会变得十分混乱。因此在佛湾的处理中就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和绘画,石刻经文等各种样式。
       


       

        大足北山石刻
       

        在大足北山石刻更多是单体龛窟,同样是以综合的造像手段来进行处理。通常龛窟中的主尊像以圆雕的方式背靠龛窟石壁或者是在龛窟中形成独立圆雕主体。
       


       

        大足石刻 六道轮回
       

        而胁持随从部众则从圆雕、高浮雕的方式处理;亭台楼阁、祥云虹彩、器乐飞花、天女飞龙等作为龛窟中的场景元素分布时候体量与厚度都有所递减,甚至成为绘画性线刻。
       


       

        大足北山 水月观音
       

        这种将绘画、浮雕、圆雕的造型方式,在一尊佛像上也是同样三种混用切换自然。单体的佛菩萨金刚护法中对于发须、宝冠的处理,璎珞配饰多运用浮雕的处理手法,在平面中进行镂空雕刻或者线刻。身躯头手法器则是以圆雕样式居多。
       


       

        《佛首肖像研究》李冰作品
       

        在三种造型方式都运用之外,还赋彩模拟现实的物像色泽,贴金以显佛像之庄严。从传统佛教造型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混合运用的方式,反应出古代的造像者并不严格的遵守雕塑三维体积和绘画二维的平面性特征,而是为承载教义内容、图像传播、化育民众为目的而采取的最为有效手段。因此当我们面对传统雕塑遗物的时候,若无与古代造像者同样的思维,将会迷失在其造型的迷宫里而出现种种误读,对于从业造像者来说不得不察。
       


       

        李冰,2000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杂志传统雕塑论坛主持,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学会会员,湖北美学学会会员。
       

        艺术鉴赏网编辑:刘勇军(北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