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倪建华:一件带铭文的良渚玉戟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3835次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倪建华  学者
       

        关键词:良渚玉戟、铭文解读、鱼鸟纹饰、濮文及甲骨文

        内容提要:本人藏品中有一件良渚文化晚期的玉戟,该藏品类似钺、斧之类的兵器,经濮文解读确认为戟,带有三个孔,为叙述方便,以下用“该器”表述,该器做工精良、雕琢极致、表面光可鉴人。十分罕见的是是首次见到了镌刻有铭文和鱼鸟图腾的纹饰,这是至今为止面世的带有王权铭文的一件孤品。

        一 、藏品介绍: 该器以实物所摄照片就全貌、局部细节、光源侧射下的光学效果、局部放大、CAD标识等图片

        1、全品保存完整、无瑕疵;尺寸重量:290X130X16mm,重量 1336 克,相关的特征见下图1、图2:
       


       

        图1 玉戟正面
       


       

        图2 玉戟背面
       

        2、具体结构尺寸:见以下CAD制图软件所绘图3:
       


       

        图3 具体结构尺寸图
       

        3、材质:

        由图可见该器玉质为地方玉,采自目前已经开采殆尽的太湖流域溧阳地区黄绿相间的梅岭玉,透闪石(2CaO·5MgO·8SiO2·H2O),系典型的良渚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学通透性很强,强光手电照射下在12毫米左右的壁厚能透过光线,见下图4:
       


       

        图4 透光图
       

        4、表面品相和包浆壳、工痕、纹饰、铭文简介:该器为全品,整体呈现玻璃光泽包浆,表面手感极其光滑,光可鉴人。良渚玉器的表面光滑程度是所有古玉中无出其右者,人称“光可鉴人”不为过,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一个重要依据。

        ⑴:纹饰(纹饰的意义在后面的文字中介绍)繁密的阴刻线以及良渚玉器所特有的指纹状漩涡纹也是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一大特征,下面的章节会对纹饰详加阐述。见下图5:
       


       

        图5 纹饰全图
       

        ⑵、铭文布置在纹饰两边,右侧铭文,解读为“属戟王上”:见下图6(特意涂黑,方便识别):
       


       

        图6 右侧铭文
       

        ⑶、左侧铭文,解读为“庶民甭配”,见下图7(特意涂黑,方便识别):
       


       

        图7 左侧铭文
       

        分析铭文和纹饰的工痕后得知,雕琢铭文的刀具要比雕琢纹饰的刀具更锐利一些,铭文的宽度要比纹饰的阴刻线的宽度要细一些,铭文的沟底则比纹饰的沟底浅一些但是更光滑些,两者在工艺方面存在一些差距。

        ⑷、正面整体玻璃光包浆壳在侧向散射光下的光学效果见下图8:
       


       

        图8 侧向散射光下的光学效果
       

        ⑸、桯钻对钻孔道及其包浆:台阶状桯钻对钻工痕清晰,包浆老道,见下图9:
       


       

        图9 对钻孔内工痕和包浆情况
       

        ⑹、纹饰沟底呈现的玻璃光包浆,见下图10:
       


       

        图10 纹饰沟底的玻璃光包浆的光学效果
       

        ⑺、铭文的玻璃光包浆:对铭文局部放大后可以看到像贝壳光泽般的玻璃光包浆,铭文和纹饰沟底的玻璃光包浆完全一致,说明为同一时期所为,可排除两个工艺并不存在先后的情形,略有区别的在于铭文的沟底要比纹饰的沟底更浅一些但是更光滑一些,阴刻线的宽度则比纹饰要细一些,但是显得刀法更老练。见下图11:
       


       

        图11 铭文沟底的玻璃光包浆和纹饰沟底的玻璃光包浆完全一致
       

        识别断代依据
       

        百度词条中关于良渚玉器的特点作了如下描述:“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

        此外,人所共知的繁密的阴刻线以及指纹状的漩涡纹则是良渚工艺的最大特征。以眼学鉴定为依据对照该器进行对比检查,明显都十分吻合每个细节特征,该器初入手时尚有残留的钙化粉末,呈现鸡骨白的初级状态。盘玩数天后玉质即开始透光,透光最厚处高达 12mm,透光色有红黄两种;表面玻璃光的包浆壳随处可见。

        纹饰文字沟底包浆壳的玻璃光一览无余,各个部位的玻璃光包浆完全一致,说明所有工痕都是同一时期所作,不存在后世补工现象。特别要提到的是该器表面的那种光可鉴人的镜面,对该器表面吹气会出现雾气,就像对端砚墨池和玻璃表面哈气一样会出现雾气. 该器表面积单面有约 80cm²,用现在的电动工具抛光工艺来进行表面处理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当时不可能有氧化铁红抛光粉,也没有三氧化二铬的电动超细抛光材料,目前唯一可以解释的是采用极其清洁的兽毛皮或者植物织物进行天长地久般的搓磨才能达到出如此精美的镜面,用 40 倍放大镜观察,仅能看到数条划痕,可以想象,该器要达到如此精度的镜面在当时的生产

        条件下需要付出多少代的人工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从玉质、表面的玻璃光包浆、以及良渚玉器所特有的阴刻线工艺和指纹状纹饰都明确表明了,该器属于良渚玉器无疑。

        从识别古文字和纹饰开始确定玉器的年代及其用途

        1、纹饰解析:(纹饰的含义在下面进行叙述)

        该器的纹饰以阴刻线进行雕琢成型,究竟使用什么工具进行如此精密的雕琢至今还是一个迷。该器的纹饰总尺寸长 80mm,高 24mm,共四条呈现祥和的鱼纹和六个鸟纹,鱼身呈 S 型排列,六只鸟分别对称布置站立在上下左右;上下各两只,

        左右各一只。其中纹饰横向部分有两只鸟分别在上下两个部分仅以鸟头显示,似乎向世人告知其中有一只鸟身藏在鱼身的后面,鱼身宽度在 3.5-4mm,其中刻有直线 4-5 条,鱼尾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宽度约 6mm,刻有 6 条直线,鸟纹和鱼身、鱼尾部分还刻有指纹般的漩涡纹,指纹呈椭圆形,其短轴 2.5mm,长轴 5mm,所有阴刻线的线距不超过 1mm,这种刻划工艺告诉我们,每一毫米就有一条阴刻线,在放大镜下观察,阴刻线两端没有入铊和出铊的尖尾,证明并非铊具所为,对阴刻线辨别涡旋纹和直线纹的数量基本上都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够识别,至于用什么工具所为,至今还是一个迷。

        2、铭文解析(铭文的具体含义在后面解读)

        该器共有两排铭文,左右各四个,共八个铭文,经过解读分别为右边:属戟王上,左边 庶民甭配。从字义上理解,文字书写规则是从右到左,和后来的书写程序一致,后世的书写程序有可能是这样形成的?

        识别铭文及其纹饰古玉鉴赏除了必要的古玉知识外,如何识别古玉上镌刻的铭文和纹饰是确定古玉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处的时代的重要工具,铭文如能破译,就知道了该器的所有者是谁,制作这个玉器的用途是什么。同理,古代青铜器中带铭文的和不带铭文的文物价值经济价值就有很大的差别。

        十多年来一直困惑我的就是如何解读该器上的铭文和纹饰,为此曾孜孜不倦的自学还不断求教过不少熟悉古文字的朋友和老师,其中有道教中的道长、有高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自媒体上的古文字爱好者,前后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终难获得答案。直至寻访至中国僚学研究中心张明友先生后才如梦初醒,这个中国僚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社科院设立在重庆綦江博物馆的一个濮僚文化研究机构。张明友先生著有“山海经濮语解读”一书,在美国竹和松出版社于2022年6月出版出版。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关于古文字的起源,张明友先生介绍:中国最早的文字并不是甲骨文,而是濮文,濮文在距今九千至一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是世界性的,主要分布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地区,这就是古印度文、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美洲古濮文与东方濮文相似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相似就说夏王朝到达了中东,也不能因为相似就说商朝的军队逃亡到了美洲。

        但是,中国文字比苏美尔、古埃及至少早2000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世人都知道“山海经”一书,《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以外,还有很多大家不熟悉的内容,如祭山的仪式、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除了神话传说外,山海经还是一部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山海经演绎了夏代前后的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山海经》的原文有两类,山经部分是纯濮文编写的,海经是半濮半缴要语(汉语原型的北方语)编写的,到改变为汉语神话字时已经是汉语语法化了,残存的只是概念词的语音。我也只能用汉语式的濮语进行解读。纯濮语是主宾谓结构,不是主谓宾结构。

        张明友先生破解了该玉器上的两行铭文,指出:八个铭文中只有一个字,就是左边第三个铭文‘甭’才是甲骨文,其余七个都是濮文,译文的右侧是发音和音调标识,见下图12:
       


       

        图12 铭文解读及其发音、声调我们用现代汉语解读就是属王上戟,庶民甭配,意思就是这个戟是王上专用(戟属王上),小百姓不得拥有(小民无缘)。
       

        这八个铭文明白宣告了该器是王玉,只有部落的大王才能拥有,宣告了王权的权威。而且该器名称叫‘戟’,通常我们看到斧头状的玉器都称为钺,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属于臆测,不科学也不严谨,濮文中没有‘钺’,只有‘戟’,说明戟的存在先于钺,这个认知再一次颠覆了传统。

        古代兵器中的戟和钺都起源于商代,商代以前如何命名的一直是个迷,这次从濮文中我们了解到了戟的存在,戟先于钺,至于钺什么时候开始命名的还有待考证,后人根据习惯对商代以前的兵器随意冠以钺是穿越时空的错误认知。关于读音和声调,图12中八个铭文中一侧的是发音读法,右上角的数字数字代表了声调。

        关于纹饰,张明友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个纹饰代表了该部落的图腾。这个图案是吉祥鱼纹,右旋表示吉,左旋表示祥。另外指纹配鱼尾状的造型读音di,指砍削、雕刻,既然是戟,就是武器,代表了部落王上有生死杀戮的权力,用戟代表了王权的象征。鸟指僚,读音lao,是人的概念,也有表达鸟指稻谷,刻有鸟的戟一般是部落首领每年开播举行翻土仪式的专用权杖。这个图腾也表达了所属的部落是农耕部落。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当时这个良渚部落已经进入了稻耕文明时代,从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发现,良渚文明已经具备了城市、农村、有了文字,是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农耕部落,此外和良渚文化处于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也已经发现了海陌双鸟图腾,海陌双稻就是指籼稻和粳稻,至此,对该器我们有了肯定的明确的答案:尽管这是一件民藏品,缺乏足够的信息去表述它,但是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结论: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戟,这个玉戟代表了部落最高的王权,戟是王权的最早的象征。

        从图腾的纹饰得出该部落是农耕部落。纹饰中的左右旋的吉祥纹饰是中国结的最早的雏形。长长的鱼身就是龙的前身。龙也是在社会发展中由鱼逐步演变而成的。至于玉戟上面三个孔作何用,没有旁证,不作猜测,只能认为是固定在某个物体上所用。

        学术界对良渚文化时期的出现的刻划符号也作了不少猜测,认为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但是究竟是什么文字没有能解释清楚,只是发现,这些刻划符号是可以连续解读的,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濮文才是最早出现的文字,濮文和甲骨文混合的铭文告诉了我们,籓文先于甲骨文,在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步和甲骨文融合在一起,最后是否完全演变成甲骨文还是继续单独以濮文的形式存在尚待考证。

        为了避免孤证,我们再对有考古依据的馆藏文物上的所谓刻划符号进行了文字识别,还对良渚神徽作出了不同的解读:1974年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发掘出了一个黑陶陶罐,现保存在苏州市吴文化博物馆,断代是良渚文化时期(距今4300-5300年)上面有四个刻划符号,经过解读,确定为‘澄湖鼎鑊’四个文字,见下图13所示:
       


       

        图13 澄湖遗址的黑陶罐上的文字 ‘澄湖鼎鑊’
       

        在此之前,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关于这组符号的内容释读,观点众多。如李学勤先生将之释为“巫戌五俞”,读作“巫钺五偶”,意为神巫所用的五对钺;饶宗颐先生释为“冓戉五个”,为越族的表征;董楚平先生读作“方钺会矢”,意指越国会盟,是良渚先民军事会盟的记录,甚至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建国文献;王晖先生释为“(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戉五簇”,读作“(此处为下图所示的刻画符号)越五族”,可能是古越族的来源。近来,张溯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良渚时代的社会背景,从思想信仰和社会阶层方面对四个符号的释义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四个符号分别代表了良渚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以及王、巫觋和族三个阶层,表达了良渚先民的社会分层观念。”⑴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的感觉就是对该器上的刻划符号的解读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觉,毕竟这只是一件器物而不是王者或者是祭祀神明所用物件。但是,张明友先生用濮文进行解读得出了是‘澄湖鼎鑊’,既明确了器物的名称又告诉了这是澄湖地区的器物,是用来烧煮实物用的器皿。这样的解释能不让人信服吗?

        张明友先生还在其他良渚文化陶器中找到过‘良渚鼎鑊’的铭文。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了。从我们认识到的两组铭文中,可以看到文字水平的差异,玉戟上的铭文不仅书写优美,雕琢精细,更重要的是铭文中已经开始融入甲骨文了,说明玉戟上的铭文应该晚于黑陶罐上的铭文,黑陶罐上的濮文则是普通工匠所作,刻字工艺肯定比不上王玉制作的工匠。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对杭州反山出土的著名的大玉琮上的神徽上来,见下图14:
       


       

        图14 良渚神徽图案
       

        上图就是著名的良渚神徽,对这个神徽的解读有好多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是这样解读的:‘被称为良渚神徽。最初的考古简报里,对这个图像的解释是上面的羽冠方脸,下面那个像鸟爪一样的脚,是一体的,是完整的神人。他的胸前有一个獠牙神兽面部。但后来有了很多新的解读,认为脚是神兽的。⑵ 这基本上是权威的解读,但是张明友先生不这样认为:‘由于汉字中没有相关的濮文,我用接近字形的汉字表述,良渚神徽是上甲(头部)下甘(身子及手脚),甘字下边还加一横。神徽显示的巨乳是附加的,笔画暗含两个“示”字,指稻。整个图徽就读“良渚双稻”,读音na dzu dyy niu。’。至此,在下对张明友先生解读的濮语解读良渚文化时期的纹饰和铭文感到更清新、贴切和信服。
       

        结语

        1、这件带有铭文的玉戟无论从材质、包浆、纹饰特征、以及良渚玉器所特有的雕琢极致、光可鉴人,应确认为是良渚文明时代晚期的玉器,具体到什么年代需要用同位素C-14测定具体的年代;

        2、解读的铭文告诉我们,这是一件王玉,名称:玉戟,是部落王者的权杖,是一件至今为止所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带有铭文的孤品,良渚文字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因此,该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濮文、甲骨文以及后续的金文等中国古代文字,是鉴别鉴定高古文物的重要工具。最后在此特别感谢中国僚学研究中心张明友先生对本文中关于纹饰和铭文解读的指导。

        参考文献及引用文章:

        1、古井出秘符-苏州澄湖遗址与良渚刻符 吴文化博物馆 2021.11.1.

        2、神秘符号和神灵徽像 杜金鹏, 2020.1.6 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⑵

        3、山海经濮文解读 张明友 竹和松出版社(美) 2022年6月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报道:

       



       

        责任编辑:王斯捷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