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与“复活的军团”研究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白建钢 著名学者、原光明日报资深记者
图 秦始皇兵马俑
西北大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居中国学术前沿,出了很多知名教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汉书》由西北大学历史系校对标注,陈直先生、林剑鸣先生任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研究方法不同,硕果累累。1977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入学后选修林剑鸣先生秦汉史课,把学习秦汉史和研究秦始皇兵马俑考古结合,成为天赐。
《文心雕龙》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学”,考古和文明时代历史学习研究结合,可防空对空的“形而上”,又可防只见器不见“道”、学术高度待提高。受林剑鸣先生影响,我开始研究秦汉史。天降兵马俑大奇迹,人们在黑暗中迷茫,历史之谜等待解开。
图 秦始皇兵马俑
1980年我写了《秦俑军阵初探》论文,请林先生批评,出乎预料是,林先生帮我改题目、内容,推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1981年第3期发表。我从古代军事实证考据和研究世界古代军事理论、战略战术角度,去解释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材料,突破单纯用田野考古类型学对秦始皇兵马俑进行分类现状。
我曾决心此生专题研究兵马俑。陆续写了轻装步兵、重装步兵、轻骑兵、车兵、射击手、长矛手、射击技术、军服等系列论文。我读研究生时,从西北大学到临潼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距离非常远,单程超过3小时。
图 秦始皇兵马俑
解读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队,就像解读甲骨文文字一样重要。读不懂甲骨文文字,甲骨文就是骨头,充其量能冒充龙骨化石。读不懂兵马俑军队内涵,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陶器”,分一型,二型,三型等等,充其量是陶人、陶马,不是金子,未必拼得过希腊罗马艺术雕塑,永远沉睡在茫茫黑暗中。所以,不能用将军俑、铠甲俑、战袍俑“羞辱”秦始皇时代军事文明,晚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之后的秦始皇,绝对不会这样称呼类似军人,如果这样没有文化,他的军队统一不了中国,中国古代军事史没有辉煌可言。
我找到一扇门,发现那门缝和光,这要终生感谢林剑鸣先生。我第一次知道秦军队原来和希腊、罗马军队有类似的军事文明,也有轻装步兵、重装步兵、轻骑兵、重骑兵(秦始皇兵马俑里没有发现,秦军中一定存在)。秦军不是按照希腊罗马方阵训练作战,而是按照孙子兵法军事理论进行,与西方方阵有相似的排列战术,例如轻装兵打头阵、重装兵为军阵攻击主体,射击手和长矛手互相掩护;“鱼丽之阵”与希腊罗马方阵,在军事文明方面异曲同工,等等,这对于中国历史与研究是多么重要。“复活的军团”,再现一支已经失传的古代军队,岂是希腊罗马单纯雕塑作品文物可比?这才是文明时代中国水平的考古。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考古不是挖金矿,兵马俑价值不在个子高,在乎透露古代军队未知信息量多少。我第一次发现了西汉杨家湾大墓兵马俑的秘密,首次发现这是汉代轻骑兵与重骑兵的实物、兵种、编制、兵器配备、战术最珍贵证据,首次揭示这是汉代轻装步兵着虎纹战袍考古实物,巴人祖先等化装成老虎纹“虎贲”轻装兵,在协助周武王克商后,作为轻装步兵军装,传承至秦汉时代;这对研究秦汉步骑兵军队构成,比秦始皇兵马俑更高一层,为研究秦始皇兵马俑补充了更重要材料。为研究清楚秦代军队,必须研究汉代军队。我对杨家湾大墓兵马俑的研究,具有独家和开创意义。
经林剑鸣先生同意,我的毕业论文写了《西汉的步骑兵兵种、编制和战术》,文章第一次提出,在中国汉代已经出现同时代希腊罗马类汉似的轻装步兵、重装步兵、轻骑兵、重骑兵,这在秦汉史研究、秦汉军事史、世界上古军事史研究、世界东西方(军事)文化交流史领域,有划时代意义。
历史上秦汉军事史,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我的论文考古与文献结合,发前人所未发。而这一切也为了突破秦军事史打基础、为了解开秦始皇兵马俑真相做功课。2012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改革开放以来的秦汉史研究》之军事史研究成果榜首,评价为“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毕业后我分配去光明日报当了记者,给了我去为人民、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机会。期间,我也写了秦公一号大墓、三星堆等独家新闻,获得中国新闻奖,对弘扬中国考古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在世界影响产生了作用。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