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戴少龙|与世俗相隔的“个人选择”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子游 知名艺术评论家
图 戴少龙《回家》68cm×68cm纸本重彩2011
在当代,画家的日子不如往昔。如今太多的信息纷扰与快节奏下的生活,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沉重,或多或少地干扰了到当代画家的心,主体上是,一方面信息传播变得快捷方便;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中,影响到每一个参与艺术创作艺术家的初心,艺术市场的火爆直接涉及到每一个稍有成就的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画廊、媒体、评论家、史论家、拍卖公司,几乎都难以置身事外,有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呈现。画家戴少龙先生似乎被媒体和艺术市场遗忘了,被大展所冷遇,这或许是个幸事,因为他的初衷在艺术、在心灵、在精神。
图 戴少龙《黄色植物·人》68cm×68cm纸本重彩2008
初次看到戴少龙的画作,他的那种幽默与夸张的人物造型,感觉非常有意思,时而勾勒赋色,时而又是满纸的积墨积色,显得厚重又不刻板,用笔中有秩序,单纯却不浮华,能感知到画面里有一份静气在,趣味的笔势和形式特征颇具风貌,是在变形中凸显了一种浪漫的独有气质。
图 戴少龙《弃儿》68cm×68cm纸本重彩1995
近期,又一次读到一些新作,显得纯粹,更具备了有一种与世俗相隔的个人选择。面对社会的繁华和信息化的快捷,他依然在坚守自我,选择了与大幅创作参加美展那些截然不同的路径,当然有些获得名利上的风险,以及会有一些临时的困扰。正所谓“寂寞是大美”,这样的选择既是个人观点,亦是自我主张。我相信,他所坚守的正是这当下时代所缺失的美好,是一种安稳心性的艺术理想,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品位,我们从他的许多作品里可以觉察到韵味和某种独特的品位。
图 戴少龙《五羊》68cm×45cm纸本重彩1999
比如《圣城·心》,看到此画,让我想到了敦煌莫高窟那些壁画,尤其早期西魏时期的佛造像壁画。虽然,许多色彩因为时间的流逝,那些颜料已成黑色或白色,其之间的搭配上却感觉有些冷俊与有骨感,也很特别。此处,作者的造型与画面的气质,没有全方位的吸纳和复原,也略有较多改变,但那些虔诚藏传佛教中的仪式感,还显得非常的肃穆和完整,比如远处的塔形与近处的朝圣者在画面上十分和谐,除了冷俊,还有一些沉重。
图 戴少龙《圣域·心》136cm×136cm纸本重彩1994
无论是动物还是饰物,皆用的是白粉在塑形,是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完成,有积染有勾勒,很有感染力。另一幅《圣城》,却与上一幅相佐,皆有勾勒为主,色彩明快简洁,没有太多的渲染,很显古意,只是造型上有夸张,让纸上的人物与动物与塔与跋文都是相融成型,单纯中凸显风韵,那红色、墨色、浅白、灰色都很醇厚。画幅虽然不大,却显饱满气象,同样的题材,还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朝拜》《净土》等等。
图 戴少龙《红牛》68cm×68cm纸本重彩2008
以乡土题材为内容的画作,也颇具特色,比如《老村长和妇女主任》,其画面中的人物虽然是现实人物,但通过造型上的夸张处理,打破了眼中看到的自然空间,与常规的构图有些变化,让画中每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各自的角色里出彩,不一定是同框同镜的安排,而是主观安排,是一种对独特绘画语言的探索和表述,这里的叙述性被加强,与画连环画的手法有所相似,故事里的主次也很分明,这恰恰成为戴少龙人物画里的一大特色,那夸张和幽默的形式,使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既不同于古画里的那些人物画法,又区别于西方素描为基础的那种体积造型,这恰突出了人物体型的质感与精神气质,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朴素的美感。
图 戴少龙《老村长和妇女主任》68cm×68cm纸本重彩1995
包括《民主·红山村》也是以宣纸重彩来做文章,这种被隆重形式与厚朴画面烘托出的完整性比其他类别的画要显得更有艺术质感。作品《豹·人》《有豹子的梦境》既有精妙的造型,又富有想象空间,整个画面的味道具有装饰意味,加重了艺术的感染力,以浪漫的形色和题材意外随心地绘製,成为这一类作品最有效的空间营造,同类如《红牛》《春妹》《回家》《出工》等等,自然也能够说明作者对乡村现实题材的透彻,通过探索艺术语言来达到艺术的品格。
图 戴少龙《太行山脉苍岩山写生》纸本设色2018
现实题材人物画:尤其是以写生为手段的表述方式,是近百年来,画中国画惯用的手法,许多学院传授绘画的基础,也多有这类课程。所以,作为教师的戴少龙,这样的基本功是他立身之本,但造型的写实,也不只是实像里的全部还原,作者手法处理上的写实人物,注入画面里的个人理解,以及以意象造型来将对象的精神气质,突出在纸上,一笔一画,一勾一写,微妙之处全在心神,得到了一种独特的效果。
图 戴少龙《朝拜》33.5cm×68.5cm纸本设色2015
比如《山西芮城永乐宫登云道长》《山西芮城古魏镇紫涧村人》《山西芮城古魏镇刘圆村人》《永乐宫董娟姑娘》都是课堂写生,这几幅作品,既是一种单纯表现,人物气质显得活泼,趣味用笔时的浓淡、神态、虚实、体量,用线、用墨、节奏、空白的处理,基本上突出了画面里的静宓和凝神气质。画面里的夸张造型,让人感觉到人物的艺术感的提升,虽简而意浓,虽朴而稚拙,有天然成趣,妙不可言的味道。
图 戴少龙《山西芮城永乐宫登云道长》136cm×68cm纸本水墨2008
另外,还有一类如《思想》《现代文明·老虎时代》《五羊》《道》《弃儿》等等,手法各有特色,却带来给观众一些思考,这些与社会、与现实、与心灵、与宗教、与梦想相关的题材和内容,试想,我们人类,或者我们自己要去面对那些除日常之外的许多念头,诸多的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烦恼,人可借艺术尤其绘画印证时代,这种表达与国家、社会、民主、文化、经济、时代等相连,并会生出一种深刻的理解。人物画是描绘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作为当下艺术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体现,这些材料体裁的出现,也值得观者思考和关注。
图 戴少龙《山西芮城古魏镇紫涧村人》136cm×68cm纸本设色2008
艺术创作离不开与自己相关的时代,关注时代发生也成为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本能,也成为有良知艺术家的最好题材。画家戴少龙至少有这种愿望,以及在这一领域找到了自己应对当下社会之间的关联,将本来繁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烦恼,心灵与外界的搭错,有了一种单一式的语言联接,可以是传神,可以是论道,还可以是以社会身份穿行,可以借梦说事儿……
图 戴少龙《现代文明·老虎时代》75cm×73cm纸本重彩2002
绘画的手法上也不拘泥于某种单调,而是勾勒、赋色、渲染,把题材的趣味和意像充分体现在纸上,这既可以视作是一种能力,也可能说明作者找到了一种随意又微妙的自我处理的好方法,找到了感化艺术,解读社会的最佳途径。当然,画家戴少龙几十年的努力是值得的,他还可以将这些手法玩下去,而且有无限宽阔的艺术空间,直到坐忘,直到畅怀,以充沛自如自在的能力化境得道。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